【和諧中國網】陜西訊 水利工程建設者、陜西渭南市東雷抽黃工程管理中心職工、中國水利作家協會理事、青年作家李高艷長篇非虛構小說《黃河西流去》近日與讀者見面。
《黃河西流去》作者李高艷
(凌先有/文)黃河九曲,奔騰萬里,滋養生靈萬物,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。黃河流經干旱半干旱地區,歷史上流域旱災頻發,有“十年九旱”之說。新中國成立后,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量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,一大批引黃涵閘陸續建成投入使用,保障了沿黃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,解決了億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,位于黃河東岸渭北旱塬的陜西東雷抽黃工程便是黃河灌溉的縮影。
(陜西)渭南市東雷抽黃管理中心主任李煥新在“中國水利文協黃河流域東雷抽黃文化工作室”成立暨“送文化種文化創文化”活動上接受采訪時說:“我期待著在我們東雷抽黃‘讓每一滴水都更有價值’的理念下,在中國水利文協的引領指導下,幫我們東雷抽黃培養出更多水利方面的文學家,促進渭南的水文化事業,促進陜西省水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?!?/p>
千百年來,生活在渭北旱塬上的百姓飽受干旱之苦。1975年,陜西省決定在關中東部規劃建設一個抽黃灌溉工程。這個陜西省揚程最高、流量最大的電力提灌工程,為渭南市合陽縣、澄城縣等地的百姓送來了期盼已久的“救命水”。至今,東雷抽黃工程仍被中外水利專家所稱贊,被譽為“閃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”,東雷二級泵站被譽為“亞洲第一泵站”?!饵S河西流去》的作者李高艷作為第二代抽黃人,一直致力于弘揚黃河文化,講好抽黃故事。她以主人翁的歷史責任感,重現了抽黃人的信念與奉獻,記錄抽黃人歷經的艱苦歲月,展現兩代抽黃人的鮮活形象和家國情懷,向讀者展開了故鄉因抽黃而富、因抽黃而美的畫卷。
中國水利文協副主席凌先有在“中國水利文協黃河流域東雷抽黃文化工作室”成立儀式上接受采訪時說:“(工作室的成立)也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,推動我們水利系統文化工作的上下聯通,為更好地凝聚水利行業文化的藝術家來深入水利工程和水利一線,為我們水利人提供更多更好更優質的文化服務?!?/p>
作者李高艷生于合陽,在東雷抽黃工程工作20余年,對東雷抽黃有著深厚的感情。她收集了大量的抽黃史料,通過人物的悲歡離合,描繪了抽黃工程背后的艱辛和帶來的城鄉巨變,是一部兼具人文之美、歷史之重、生命之思的文學作品?!饵S河西流去》從抽黃工程建設著筆,鋪開了渭北農村四十年變化的畫卷,為讀者再現了一段段歷史場景。
全國水利系統首個文化工作室
在黃河流域東雷抽黃灌區成立
作者以渭北13萬人齊干抽黃為背景,還原了那一時期年輕人的堅定信仰,從而引起參與過當年水利工程建設的人的思想共鳴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渭北旱塬上,為了生存,人們常年奮戰在那片干旱貧瘠的土地上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然而辛勞一年所獲,尚不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。面對渭北旱塬,時任渭南區委書記實地走訪后提出修建抽黃工程這個設想。當時國力還比較弱,要修建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,難度可想而知。作者還原了半個世紀前這個工程的艱難。當時工地上父子、夫妻、姐妹、兄弟搭檔隨處可見,他們在河灘上隨意扎起的窩棚里,在土崖上掏出一個個窯洞,在這里度過了三年時光。他們不計酬勞,辛苦勞作,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終完成了祖輩的夢想。作者用宏大的敘事,真實的場面還原,引發了人們對一個年代的追溯。
中國水利文協黃河流域
東雷抽黃文化工作室揭牌儀式
在《黃河西流去》里,不僅有各時期領導層面的擔當,更有普通百姓的奉獻承載。時光催老了一代人,那一代人的生存足跡,唯有透過小說的片段窺得一斑。文中碎片化的印記,平淡而又真實的場景還原,個體為了信仰所付出的努力,如作者所說,這一代人吃了三五代人的苦,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,成就這座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。抽黃工程從開始建設到黃河水西流奔騰上塬,到四十年后那一茬設備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,再到全面升級以數字化運作邁向未來,這其中有著一代代抽黃人無私奉獻精神的承接,更有著一代代人黃河情懷情結的傳遞,而這一切的精神與情感原點,就在于半個世紀前13萬人空前的奇跡創造?!饵S河西流去》所精心構筑的水利建設史與當下及未來的精神、情感聯結,體現深厚的人文情懷,寫出了水利工程與水利人的使命擔當。
縣文聯主席劉鈞鋒
副主席王冬梅在座談會上
時光追溯到從前,13萬人齊干抽黃的初心是為了解決子孫的溫飽,他們不去想過于復雜的東西,有了信念,憑著一腔熱情終于完成了使命。抽黃人所凝聚的“黃河情懷,大禹風范”,是與現代文明本質相融合的時代精神?!饵S河西流去》謳歌的是許多人用生命在黃河上立起的一座豐碑。
書中主人公李高艷的父親是虛構性敘事的主角,是13萬抽黃工程民工中的一員。他安守本分,鉆研技術,從內心排斥各類小聰明。父親認為,唯有緊跟時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新時代抽黃工程打開了西北水利現代化全新格局。完成《黃河西流去》,李高艷也完成了自己作為水利人的使命擔當,這部厚重的作品值得更多的人去關注,去品讀。
作家是社會的見證者、書寫者和思考者,作為非虛構小說,李高艷更是參與者。她用第一人稱紀實的手法,記敘了自己對于生命記憶的見證,讓記錄更顯真實與真情。她圍繞抽黃建設時期的工農關系和改造時期的城鄉關系,重現了近50年的東雷抽黃點滴,字里行間流淌著自然之情與敬佩之意。為抽黃工程獻出生命的水生與水蓮、忠厚老實的父親、敢為人先的章抗美、不斷覺醒的張愛華、睿智敢干的李曉光,這些富有鮮明時代特色和社會背景的人物逐一出現在作者的筆下,跳動著時代脈搏,最終匯聚成了城鄉巨變和時代滾滾向前的潮流。
難能可貴的是,作者不僅僅是要記錄那些將生命和信念刻錄進抽黃工程的人們,也在不斷反思經濟發展、社會進步以及城鄉融合過程中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的不斷轉變,探討了人應該在社會大潮中不迷失、不迷茫,始終選擇堅守信念與奉獻,始終選擇蓬勃向上與學習進步,始終保持進取探索和改革精神,字里行間中追尋著真正的抽黃精神和水利精神,更深刻反思著生命的真諦與真意。(本文作者凌先有: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、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副主席)
縣作協主席黨宏認為,李高艷的《黃河西流去》填補了抽黃工程這一題材的文學空白,具有史詩意義和文獻價值!他說,半個世紀前開始的聲勢浩大的抽黃工程,那一代人用艱苦奮斗不怕犧牲,用血汗和生命創造了黃河西流去的人間奇跡,如今李高艷以同樣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,以同樣的精神和熱情,抒寫抽黃人的故事,為他們樹碑立傳。作者是抽黃歷史的緬懷者、記錄者。這是一種賡續和傳承,事業的賡續和傳承,精神的賡續和傳承,文化的賡續和傳承。李高艷的書名《黃河西流去》,反“黃河東流”之意而用之,既反映了抽黃工程引水上西塬,解決黃河西岸西河之地人民群眾灌溉及人畜用水困難的實際,同時也有象征意義,象征著人定勝天,象征著人間奇跡。這本書就是奇跡的見證,歷史的記錄。
杜鵬程文學獎獲得者、縣作協秘書長周潔說,《黃河西流去》所精心構筑的水利建設史與當下及未來的精神、情感聯結,人文情懷,寫出了水利工程與水利人的使命擔當。這是一部兼具人文之美、歷史之重、生命之思的優秀作品。它不僅僅是抽黃工程及抽黃人的贊歌,更是一部語言文字優美,人物形象獨特飽滿,藝術品位很高的文學讀物。
【和諧中國網】
投稿微信:137 7271 7972